粘胶纱和羊毛混纺需要注意什么?-山东一二三纺织-纺织网官方网站
发布时间:2025-08-07 09:57:55
点击次数:58466
一键拨打:13953669076
粘胶纱与羊毛混纺能结合两者优势(粘胶的柔软亲肤、羊毛的保暖弹性),但因两种纤维的化学性质、物理性能差异较大,混纺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,以保证面料质量和性能稳定性:
粘胶(再生纤维素纤维)与羊毛(蛋白质纤维)的核心特性差异是混纺的首要难点,需针对性处理:

化学稳定性:
羊毛耐酸不耐碱(遇强碱易水解、泛黄),粘胶耐碱不耐酸(遇强酸易脆化)。因此,纺纱前的预处理(如除杂、漂白)和后续染整工艺需严格控制 pH 值(建议中性或弱酸性环境),避免因酸碱失衡导致纤维损伤。
吸湿性与收缩性:
粘胶吸湿率高(13%-15%),吸湿后易膨胀变形;羊毛吸湿后会发生 “缩绒”(鳞片相互纠缠导致尺寸收缩)。混纺前需对羊毛进行防缩预处理(如氯化处理、酶处理),降低其缩绒性;同时控制粘胶的回潮率(纺纱环境湿度建议 60%-65%),避免因吸湿不均导致纱线强力波动。
摩擦与起球性:
羊毛纤维表面有鳞片,摩擦后易起球;粘胶纤维强度低(湿强仅为干强的 50%),起球后纤维易断裂形成毛球残留。混纺时可通过选择长绒羊毛(减少短纤维外露)或调整混纺比例(粘胶占比不低于 40%,利用粘胶的光滑表面降低摩擦),缓解起球问题。
比例直接影响面料性能,需根据产品用途设计,避免 “顾此失彼”:
保暖与柔软的平衡:
羊毛占比过高(如>60%):面料保暖性强,但易显粗糙、刺痒(尤其是粗羊毛),且成本高;
粘胶占比过高(如>70%):面料柔软亲肤,但保暖性下降,且易因粘胶的低弹性导致面料松弛、悬垂性过强(缺乏挺括感)。
建议常规比例:粘胶 40%-60% + 羊毛 40%-60%(如秋冬毛衣常用 50:50,兼顾保暖与柔软)。
工艺适配性:
羊毛纤维长度较长(25-120mm),粘胶短纤长度多为 38-51mm,比例不当易导致纺纱时纤维混合不均(如羊毛聚集形成粗节)。若羊毛占比高,需先对羊毛进行梳理、切断(匹配粘胶长度),再进行混棉。
两种纤维的物理性能差异(如长度、细度、摩擦系数)会影响纺纱顺畅性,需针对性调整工艺:
开清棉与梳理:
羊毛含杂少但易纠缠,粘胶易产生静电(尤其是干燥环境)。开清棉时需降低打手速度(避免打碎羊毛),并增加抗静电剂(如油剂);梳理工序中,羊毛需采用较低的锡林速度(减少纤维损伤),粘胶则需提高针布密度(确保纤维伸直平行)。
并条与粗纱:
为保证混合均匀,建议采用 “两步混棉法”:先将羊毛与部分粘胶预混,再与剩余粘胶进行二次混合;并条时加大牵伸倍数(避免纤维抱团),粗纱张力需适中(防止粘胶纤维过度拉伸导致强力下降)。
细纱与络筒:
粘胶湿强低,细纱捻系数需略高于纯羊毛纱(增强结构稳定性);络筒时降低车速(减少摩擦生热,避免粘胶纤维熔融或羊毛纤维断裂)。
本文由山东一二三纺织集团提供
张经理:139 5366 9076
作者:纺织网官方网站